江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屈庆领衔的固收团队发布研报称,目前制约贷款利率下行的主要是金融摩擦而非市场利率。所谓的金融摩擦是由于尚未完成利率市场化,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双轨”依旧存在。
一方面,贷款基准利率的约束使得贷款利率下降幅度相对小于市场利率。
另一方面,从负债端来看,中小行普遍缺存款的背景下,高息揽储屡禁不绝,变相提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为此,银保监会发布了结构性存款新规,旨在规范银行假借结构性存款变相高息揽储提高资金成本的行为。
此外,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贷款业务成本(如担保费、评估费、公证费等)也是贷款利率难降的原因之一。对此央行提出严格落实收费减免政策,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高信贷审批及及放款环节的时效,合理提高信用贷款比重,相应降低企业担保费、抵押品评估费等费用负担等举措来压降业务成本。
在包括LPR降幅收窄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8月上旬以来已经上行了接近30bp。与此同时,结构性通胀、汇率等因素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经济运行接近政策底部区间后,财政政策预计将继续发力,推动经济逐渐回暖,利率仍有上行空间。
江海证券提出需要关注的是国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
理论上讲,存在着“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市场利率-存贷款利率”的传导关系。国债收益率是无风险利率,则企业债收益率与贷款利率都应该只是无风险利率与风险溢价的加和。长期来看,三者之间确实存在同向变动的趋势,但具体到短期来看,国债收益率的波动略领先于企业债,即国债利率的上行往往确实会对应企业债利率的上行,但国债利率与贷款利率的拐点之间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江海证券统计了2008年9月以来近10年间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与国债收益率的拐点,7次中有4次国债先于贷款出现拐点,3次国债滞后于贷款出现拐点。
这意味着在本轮周期中,市场利率下行的拐点领先于贷款利率近一年,且下行幅度远大于贷款利率。本轮市场利率于2017年末转而向下,而贷款利率则在2018年四季度才开始下行,两者间隔近一年。与此同时,2018年以来国债收益率和企业债利率都出现了显著下行(截至10月28日收益率分别较2018年初下行约75、180bp),但贷款利率却一直在高位运行(2019年6月末距2018年初下行30bp左右)。
目前市场化改革已有一定效果,据央行,2019年9月份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5.24%,比去年的高点下降了36个基点,但下行幅度仍明显低于市场利率。未来对于促进贷款利率下行而言,更重要的点仍然在于继续通过改革的办法促进完善利率的传导机制,来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