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过后,证券市场新股发行明显提速,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新股发审节奏加快。节后第一周有12家企业上会,其中,10月11日、12日,证监会连开两天发审会,共有7家企业上会;而科创板方面,10日、11日科创板上市委召开两场审议会议,共审议5家企业。连续3天审核12家企业,如此力度着实罕见,甚至超过了2017年每周审10家、发10家的发审节奏。
新股发审节奏加快,新股发行提速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进入今年,随着发审委的换届,IPO过会率的提高,以及科创板正式开板,又有大量的公司加入到IPO排队队伍的行列,从而导致IPO堰塞湖的再度出现,如目前IPO排队公司再度达到600家左右(截至10月8日),其中,拟登陆主板的有169家;拟登陆中小板的有91家;拟登陆创业板的有175家,拟登陆科创板的有165家。为缓解IPO堰塞湖的压力,新股发行提速也就不可避免。
新股发行提速难免会让市场感受到IPO带来的压力。虽然也有人对IPO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认为IPO对股市行情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但投资者却并不这样认为。投资者会认为,IPO节奏过快,会给市场带来较大的融资压力,并造成股市的失血,因而影响到行情的发展,因此,投资者的信心也会发生动摇。
应该说,新股发行提速对行情的影响确实是存在的。但这种影响的大小会因为行情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在股市行情强势的时候,这种影响就会显得较小;相反在行情弱势的时候,这种影响就会显得较大。所以,为了新股发行,市场需要营造一种强势的气氛,在上涨的行情中,或者在大牛市里,是最适合加速新股发行的。
其实,就新股发行对行情的影响来说还真是不宜高估。毕竟新股发行的融资额度其实并不大。以2017年新股发行为例,当年发行新股436家,共计募集资金2300亿元。就新股发行数量而言,已创出历史新高。但就募资金额来看,平均每家募资不足6亿元,总计2300亿元,这相对于整个市场来说,确实谈不上严重失血,其对市场的冲击总体上是有限的。
但问题是,新股发行带给市场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此。实际上,新股发行带给市场的最大影响并不在于IPO时的融资,而是通过新股发行给市场带来了大量的限售股。一家公司新股发行,少则给市场带来3倍于首发流通股规模的限售股,多则带来9倍于首发流通股规模的限售股。新股发行因此变成了限售股的生产机器,通过一家又一家公司的新股发行,从而给市场带来源源不断的限售股。由于很多上市公司的限售股在解禁之后是要陆续地减持套现的,而且限售股减持套现的金额是IPO融资金额的数倍、十数倍甚至更多,如此一来,股市也就成了限售股股东的提款机。这个问题是新股发行带来的后遗症,也是困扰A股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所以,新股发行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新股发行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新股发行所带来的后遗症,即限售股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股市IPO功能的发挥。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妥善解决,IPO提速根本就不会对股市构成问题之所在。毕竟在当下的市场里,限售股套现的金额并不比IPO融资的金额少。限售股的问题解决了,IPO规模翻一番也只是正常现象。
那么,如何解决限售股的问题?这归根到底在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限售股比占过高,这是两个很明显的问题。虽然早在2005年股市就因此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但这次改革只是解决了限售股不能流通的问题,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股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以致当下上市公司尤其是IPO公司的股权结构与2005年之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比如,总股本4亿股以下的公司,IPO时限售股占比高达75%,而总股本在4亿股以上的公司,IPO时的限售股占比高达90%。正是这样的股权结构,导致IPO成了限售股的生产机器。
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市场尤其是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当下IPO发行再次提速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正视这个问题。因为IPO的提速也就意味着限售股的生产也在呈几何倍数的增加。如此一来,IPO的融资规模还没有上去,困扰股市健康发展的限售股问题倒是变得更加突出了。因此,即便是为了新股发行的需要,也有必要正视并解决IPO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