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价解密高级数据,就在网络星期一: InvestingPro最高立减55% 手慢无

公募骤起“流动性危机论”,真相调查

发布时间 2024-7-26 07:50
更新时间 2024-7-26 08:06
公募骤起“流动性危机论”,真相调查
FTXIN9
-
SSEC
-
SZI
-

财联社7月26日讯(记者 闫军)关于公募基金持有人加大赎回、公募遭遇流动性危机的讨论热度,正持续升温。

引发较多讨论的,是众多小作文,也有长江证券研究团队对主动权益基金的赎回情况一份研报引发较多关注。

对于资金流向,该研报提供了两组数据:

首先,主动权益基金在二季度净赎回共计2401.76亿,其中新基金发行232.62亿,老基金净赎回2634.38亿。

其次,二季度净赎回额在2005年以后单季度净赎回额中排行第三,仅次于2015三季度的8051亿和2024一季度的2797亿。

面对这些并不能清楚分割原因的数据,有观点将市场下跌与基民赎回联系起来,形成“市场下跌-基民赎回-市场继续下跌-基民继续赎回”的负反馈,并引发公募流动性危机的猜测。

是否个人投资者加大赎回?如果确实在加大赎回,原因是什么?市场大跌是否因为基民赎回?是否因为赎回而导致公募流动性危机?财联社记者向公募行业多方求证,也结合数据变化,力求还原真相。

一是谁在赎回?

今年二季度,沪指下跌2.43%,最大回撤7.59%;深证成指下跌5.87%,最大回撤超过10%;创业板指下跌7.41%,最大回撤近12%,三大指数无一上涨。

权益类基金所受影响首当其冲。二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净资产规模为3.49万亿元,环比减少3.90%,持股市值为2.93万亿元,环比减少7.29%。

资产缩水与基民赎回,对权益基金的规模缩水产生了同频共振的效果。

按照长江证券研报的数据,主动权益基金在二季度净赎回共计2401.76亿元,虽然比一季度(2797亿元)赎回压力边际有所改善,但是仍处于高位。那么,根据该研报上述两个季度的数据合并计算,主动权益基金被赎回5198.76亿元。不过,这一数据也被不少基金公司诟病,认为其“赎回”口径混淆了基金资产和基金份额的变动。

诚然,主动管理基金规模减少,除了市值缩水的原因,赎回在今年是明显的影响因素,那么,谁在离场?

基金公司反馈和市场的感受类似,今年二季度个人投资者赎回比例更高。

有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坦言,上半年主动权益赎回情况的确“比较糟糕”,以某基金公司为例,上半年个人客户赎回约50亿,机构客户赎回约十几亿。

“机构资金对亏损的容忍线在10%左右,此前没有赎回的机构资金在当下反而不再急于赎回,当前阶段的确是个人客户赎回情形更为明显。”一家大型公募基金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

不过,也有基金公司指出,在看待个人赎回问题时也要相对客观地看到,机构在主动权益类基金中原本就占比较少,机构赎回少也是常态。

二是为何赎回?

从“等回本再也不玩了!”到“亏到受不了离场”,是今年二季度投资者最真实的心理变化。个人投资者为何赎回?

首先,亏损过多是主要原因。

有市场人士认为,2020年、2021年期间市场赚钱效应好,基民跑步入场,基金规模迅速扩容,三年以来,不少产品回撤超过50%,触及基民难以忍受的极限。

这一说法并非没有道理。Wind数据显示,以偏股混合基金为例,有统计的1385只基金近三年以来,有1353只回报率为负,平均回报率为-21.44%。其中,703只基金亏损40%以上。可想而知,在高位入场的投资者投资者体验有多差。“连跌三年,谁不崩溃”是不少投资者的现实心态。

有观点认为,随着定投等理念的普及,不少投资者会在亏损10%到20%选择积极加仓以求降低成本,但是当基金亏损30%到50%时,会选择躺平不动,等基金亏损超过50%,想要回本需要翻倍,基本上在基民眼中已经是回本无望了,可能会清仓离场。

其次,有些投资者赎回资金用于降杠杆。

“权益基金持续亏损,债基、货币基金收益率在下行,再看房贷还在4.2%,当下市场上已经难以找到年化超过4.2%的理财产品,不如提前还房贷。”某位赎回了投资多年的医疗健康基金的投资者表示,此前投资收益率高的时候,投资是比还房贷更好的选择,但是医疗基金收益率一路下行,现在不如降低个人杠杆。

持有这一观点并非是少数人,网传截图某机构对客户大额赎回原因调查显示,提前还房贷是最多客户提及的原因,其次是补充经营现金流,客户生意需要资金周转被迫赎回。

第三,对市场未来下跌惶恐提前赎回。

近期市场持续下跌,这让长期投资者也有了赎回的念头。有基金公司销售表示,有些客户投资较早,尽管现在回撤较多,还没有亏到本金,不如赎回了。这类投资者的心态也具有普遍性。

三是基金公司是否出现流动性问题?

近期,对于基金公司流动性风险的猜测也在增加,原因有二:一是基民的赎回压力,二是市场传言所谓的“限卖令”。

开放式基金由于需要每日接受投资者申购赎回,流动性风险是固有风险之一。因此,监管在基金持有人集中度、持有人结构、投资策略、持股比例、巨额赎回管控等全流程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考虑。

按照惯例,基金经理会保持3%到5%的现金以应对赎回。大额赎回在债基、货基中较为常见,个别产品持有人集中,一旦发生赎回就会引起净值波动,基金需公告披露。在股基中,基金经理可以选择卖出持仓保持保持流动性稳定。

不过,市场近期猜测监管窗口指导对公募限卖,进而推测基金经理无法卖出,甚至要自己垫资应对赎回,可能引发基金公司流动性问题。对此,财联社记者向监管、基金公司多方求证获悉,监管并不认可“限卖”传言,沪上、深圳多家中小基金公司也表示当前买卖均正常。

对于目前是否有遇到流动性危机的问题,多家受访基金公司表示,暂无该担忧。

有基金公司表示,目前主动权益基金持有人结构较为合理,此类赎回周期相对稳定,公司有相应的预案处理。

“市场震荡下行,并没有集中大额赎回冲击,因此,不至于出现流动性风险。”某头部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回顾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个股在集合竞价期间跌停,当时因集中持有中小市值股票的基金公司的确面临较大的流动性管理压力。

此外,有公司表示,监管也有要求管理人需要备足应急工具,在出现极端情况时可以采取延期办理巨额赎回申请、暂停接受赎回申请、延缓支付赎回款项、收取短期赎回费等方式确保基金运作稳定。

四是主动管理基金是被抛弃了吗?

不可否认,当下投资者对主动管理基金经理的信任降至冰点。

甚至业内也观点认为,“对于主动基金经理而言,现在是躺平最好的时代”,“现在能跑赢沪深300指数的基金已经寥寥无几,只要业绩盯紧沪深300指数等基准即可,业绩太差的话,会被公司淘汰;业绩太好的话,没有业绩奖励,也随时可能跌落神坛。”

因此,有观点认为,当下主动管理基金正在被市场淘汰。多家受访基金公司人士对此并不赞同。

某中型基金公司表示,公司前几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投研平台搭建上,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全面的产品线,较完整的行业覆盖,接下来产品的重点依然是在主动权益类基金上,虽然市场艰难,但是认为A股市场依然有结构性机会可以挖掘。

也有公司表示,做主动权益是基金公司的优势,一方面是有“投研情结”所在,在过去的发展中,投研带来的收益也是得到验证的;另一方面,公司也没有太多的资源去大力发展ETF,头部在ETF中已经占据了牢牢地优势,行业主题ETF依然要面对市场的风格轮动,宽基ETF则需要足够的资源去“养”,这对中小基金公司而言,是非常艰难的战略选择。

还有基金公司认为,主动管理基金非但不会躺平,未来的趋势是追求绝对收益,这对公司投研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投资者会一部分投资于ETF等指数,另外一部分投向真正能够赚钱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身上。”

这一点在今年二季度基金申购份额增加的主动权益基金上也有体现。Wind筛选了今年二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中,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和灵活配置型最受投资者追捧的三只基金,分别是前海开源股息率100强A、宝盈品质甄选A和景顺长城价值边际A,获得了5.36亿份、6.29亿份和13.24亿份的净申购。

这三只基金当季创新高次数也达到9次、14次和13次,回撤幅度小,业绩排名靠前成为规模逆势增加的主要原因。

五是赎回的资金去了哪里?

从市场资金流动来看,投资者赎回的资金有一部分是撤离了市场,但是更有一部分流入了债基、ETF。

截至6月末,债基规模达到10.61万亿元,其中,仅二季度增加了二季度,债券型基金的资产规模暴增1.27万亿元,成为公募规模创新高最大的贡献者,投资者求稳的心态一览无余。

权益类基金中,ETF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速,沪深两市ETF规模在6月末合计超过2.47万亿,较2023年底1.56万亿,增加了9100亿。

权益类ETF规模增加,有中央汇金等国家队加入的因素,但是当下有观点认为“今年ETF唯一的增量是国家队”也并不准确。

从数据来看,财联社此前报道中也做过统计,以基金季报披露份额变动数据,按照季度均价计算,今年二季度中央汇金在几大宽基上合计买入金额约250亿元。而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股票型ETF在今年二季度资金流入金额达到844亿元,“国家队”占比约为30%。

有基金公司介绍,客户资金有搬家的行为,以场外客户为例,部分投资者赎回主动权益基金,转向ETF联接基金。

当前,A股市场已经有一直规模达到2485亿元的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还有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嘉实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等4只规模破千亿的宽基ETF,以及多只大几百亿的中证500ETF、创业板ETF以及科创500ETF,宽基ETF均有巨头出现,成为资金投向权益的新去处。

不过,在当前沪指再次跌破2900点,投资者对权益基金的耐心与信心回温,还是要建立在行情好转的基础上。

最新评论

风险批露: 交易股票、外汇、商品、期货、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属高风险行为,这些风险包括损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资金额,所以交易并非适合所有投资者。加密货币价格极易波动,可能受金融、监管或政治事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保证金交易会放大金融风险。
在决定交易任何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前,您应当充分了解与金融市场交易相关的风险和成本,并谨慎考虑您的投资目标、经验水平以及风险偏好,必要时应当寻求专业意见。
Fusion Media提醒您,本网站所含数据未必实时、准确。本网站的数据和价格未必由市场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做市商提供,所以价格可能并不准确且可能与实际市场价格行情存在差异。即该价格仅为指示性价格,反映行情走势,不宜为交易目的使用。对于您因交易行为或依赖本网站所含信息所导致的任何损失,Fusion Media及本网站所含数据的提供商不承担责任。
未经Fusion Media及/或数据提供商书面许可,禁止使用、存储、复制、展现、修改、传播或分发本网站所含数据。提供本网站所含数据的供应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识产权。
本网站的广告客户可能会根据您与广告或广告主的互动情况,向Fusion Media支付费用。
本协议的英文版本系主要版本。如英文版本与中文版本存在差异,以英文版本为准。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 | 粤ICP备17131071号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