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杨泽世)讯,近年来,茶饮行业发展迅速,按照“中国茶饮市场规模=新式茶饮门店销售额+传统茶叶销售额”测算,中国茶饮市场的总规模在2019年将突破4000亿元。而按照“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咖啡门店销售额+咖啡豆销售额”测算,中国咖啡市场的总规模在2019年将接近2000亿元。也就是说,中国茶饮市场规模在2019年底将是咖啡的2倍。
在茶饮市场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式茶饮也迎来爆发式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现制茶饮潜在市场规模应在400亿-500亿元。而艾瑞咨询则认为,早在2018年这一数据就已经超过900亿元。
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市场一路狂奔的同时,由于缺少行业标准,也经常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加上品牌和商标抢注等问题时有发生,山寨店大量出现,都会对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资本助推下的行业洗牌
据了解,自2016年起越来越多新式茶饮品牌注册成立。有茶饮行业从业人士向财联社记者指出,在新零售趋势下,现制茶饮是千亿级市场,正是由于行业的高速增长,及目前的消费趋势,该行业引起资本的关注。
资料显示,2015年成立的奈雪的茶在2017年获得天图资本天使轮投资;同年,又获得其1亿元的A轮融资;2018年3月,该公司A+轮融资时虽未披露具体金额,但该轮融资后,奈雪的茶估值为60亿元。
此前有市场传闻称,奈雪的茶将赴美上市。该公司工作人员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可能会有上市计划,但短期内还没有上市打算。上市其实是经营公司和建立品牌过程中需要的一个动作。比如奈雪的茶需要充足的资金,需要规范的制度,需要公众的监督,上市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动作,但不是目标。”
天眼查资料显示,与奈雪的茶旗鼓相当的喜茶,也颇受资本的“赏识”。2016年,喜茶获得A轮融资,彼时公司估值约10亿元;2018年,获得4亿元的B轮融资。2019年7月,有消息称喜茶即将完成由腾讯、红杉领投的新一轮融资,估值将达90亿元,不过至今未有官方信息披露。此外,乐乐茶、1314茶(原答案茶)、茶颜悦色等茶饮品牌也都不同程度的获得资本的加持。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茶饮市场越来越火爆,导致行业赛道拥挤情况严重,出现“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现象,虽然头部企业获得资本助推发展顺利,但大部分品牌生存堪忧。
财联社记者查询天眼查信息发现,成立于距今1-5年的奶茶企业共注销1.4万家,吊销135家;截至11月29日,2019年吊销、注销的企业就有3478家。同时,行业中经营异常的企业有2.18万家。
“以10块钱以下为主的传统奶茶,近几年发展蓬勃,价格在20-30元以新鲜水果、鲜奶等为原料的新式茶饮发展的也很好,而中间10-20元部位的茶饮店则发展较差,甚至很多品牌消失不见。”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茶饮行业从业人士指出,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产品性价比的原因,低客单价的性价比和高客单价的产品、服务、空间体验,使得两个档位的品牌都活得很好。而中间档位的品牌,产品和体验都中等,相对来说性价比不高。“而在资本的助推下,行业会加速洗牌。”
亟需出台行业标准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茶饮行业近年的野蛮生长,也暴露出行业缺乏具体标准的问题。
2019年10月,深圳市光明区消费者委员会发布的珍珠奶茶比较试验结果中,参与试验的10款珍珠奶茶均检出咖啡因;11月,福州市消委会对现制现售奶茶的蛋白质、脂肪等18个项目进行测试,小确茶、奈雪的茶、益禾堂制作的无糖奶茶糖含量均不符合国家无糖标志规定,甚至超过每日糖摄入建议量。
对此,奈雪的茶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该次测试的产品标签是‘不另外加糖’,但是产品本身就含牛奶,所以当然含糖。”
业内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由于茶饮行业的监管相对空白,比如相应糖含量并没有具体的国家标准,各地消协在测试中也是综合参考GB 2760-2014《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T 21733-2008《茶饮料》等相关规定。
12月5日,中国烹饪协会提出的《现制饮料操作规范》团体标准发布,并将于2020年3月1日实施,该标准对现制饮料的经营场所及设施、设备及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规定。
“有行业标准发布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当行业标准建立起来,各品牌就会跟进,会用更好的原料,供应链也会提升,整个行业的品质也会越来越好。”有茶饮行业从业人士向财联社记者指出。
不过,也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此持谨慎态度,他认为,团体标准虽然可以对行业起到规范作用,但毕竟是团体标准,而不是国家标准,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商家不遵守也不会受到影响,想要对该行业进行管理,还是要尽快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出台。
彭心也向财联社记者坦言,“目前原料茶叶的标准化较差,没有固定标准,整个行业供应链没有以标准化、国际化的角度进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缺乏行业标准,商标注册问题也使茶饮企业受到冲击。比如始于台湾的鹿角巷奶茶,在北京市面上随处可见,但财联社记者在其官网查询发现北京仅有一家店,也就是说,北京市场上其它的鹿角巷门店均为山寨。
鹿角巷也在官网上发布声明称,在大陆商标注册流程的审议期间,让许多山寨商钻了空子,冒用其品牌进行非法招商、加盟、私营等行为,鹿角巷在一些城市有合伙人,均为直营店,目前并未开放任何个人加盟。
同样遭遇还发生在茶颜悦色身上。2017年,该公司对外称,有不良商家假冒茶颜悦色名义在外卖平台销售饮品并招揽加盟商,“公司目前门店均为直营,同时由于口味问题,并未在外卖平台开店。”事实上,茶颜悦色面临的并非只有山寨问题,2019年有赴韩留学生抢注“茶颜悦色”韩国商标。对此,该公司仅表示对方行为合法,无权干涉,而对一些国内品牌对其品牌形象的抄袭行为,则称保留追诉权。
“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与知识相对缺乏,如鹿角巷会有很多山寨店,而山寨对企业不良影响很大。”朱丹蓬告诉财联社记者,“不单单是新式茶饮,此前的南北稻香村之争,以及很多企业都遭遇到商标方面的困扰。”